2023年3月以來,山東淄博燒烤點燃了全國各地奔赴山東淄博的熱情,在山東淄博,令人向往的不僅有燒烤,當地的花燈會也久負盛名。
山東淄博花燈歷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,源于姜太公封齊。當時有很多小國家侵犯齊國,為讓民眾過安穩日子,齊國國君姜太公就在城墻上掛紅燈。紅燈高掛代表城中太平,一旦降落就意味有敵國來犯。民眾視紅燈為“平安燈”,家家戶戶掛紅燈祈平安,漸成習俗。
山東花燈有歷史記載是在明清時期,主要有博山花燈和周村花燈兩大系列。當時山東淄博作為工業城市和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,盛產琉璃、彩綢等,為花燈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。每有燈會,萬人空巷,民間雜耍、舞龍舞獅等齊登場,怎一個“鬧”字可以形容。
上世紀80年代,山東淄博花燈迎來發展的繁盛期,許多花燈制作工匠也是在這前后入行。山東淄博花燈也曾溢彩世界,對外生動講述中國故事。1994年,山東淄博花燈赴俄羅斯莫斯科展出,令當地民眾大開眼界;2001年,山東淄博花燈到德國參加柏林亞太周活動。
山東淄博花燈種類繁多,燈會汲取了南北兩派之長,又有著自己的創新和特色。其鮮明的藝術風格、精湛的藝術造型、廣泛的古今內容以及濃郁的生活氣息,深受人們的喜愛。
主要有博山花燈和周村花燈兩大系列,博山花燈的材料以“琉璃”為主,木制框架,琉璃鑲嵌。因為有陶瓷、琉璃的繪畫基礎,所以花燈添彩形式繁多,繪燈內容豐富,加以琉璃珠的裝飾使其造型華貴、高雅,乃全國一絕。
博山花燈十分注重宣傳“孝文化”,最具特色的為“孝婦河的傳說”大型故事燈組,由“顏文姜受虐”“太白金星賜鞭”“救助公婆成神”和“孝水歡歌”四組座燈組成,生動地展現了顏文姜的傳說。
周村花燈的材料以“絲綢”為主,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。宮燈、轉燈以絲綢代替燈紙裱糊;各種形象的動物花燈多是采用彩繪、剪紙、書法等藝術手段加以裝飾;展燈以當地民俗故事、成語故事為主,也佐以山水、花鳥等。周村花燈靈巧秀氣,繪畫細膩逼真,體現了齊魯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“走馬燈”是周村花燈里的一大特色。它的外形多為宮燈狀,燈內點上蠟燭,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,令輪軸轉動并帶動其上粘貼的剪紙,燭光將剪紙的影像投射在燈屏上,圖像便不斷走動。因多在燈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案,當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,因此得名。
周村的盒子燈是從華北地區流傳過來的。燈中套燈,最多達十幾層,每層內容為中國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。
放盒子燈時,選高處將燈高高掛起,然后點燃導火線,隨著導火線燃燒,一套套五顏六色的燈便依次墜下,牛郎織女、麻姑獻壽、嫦娥奔月、十八相送、吉祥如意、連年有余的彩繪,一邊燃燒,一邊往下降,非常有趣。盒子燈代表了民間花燈藝人的最高水平,故被稱為“花燈之王”。
山東淄博花燈會不僅是當地特色節慶活動,同時也帶動當地就業和產業發展。2017年起,山東淄博玉黛湖生態鄉村莊園每年舉行花燈藝術節,通過“花燈+”融合發展,不僅吸引了多家燈企來周邊落戶,園區內還建成山東淄博花燈會博覽園,盤活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”旅游要素,累計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。
如今,在保留傳統花燈特色和工藝的基礎上,山東淄博花燈還融入了現代光影技術、激光、裸眼3D等高科技,兼具觀賞性、互動性。不管花燈的工藝和形式如何創新,好的故事始終是創作的精神內核,不能丟失。
對于大多數山東淄博人來說,花燈不只是傳統文化,更承載著對家鄉的記憶和情感。保護和傳承這一項傳統技藝,也是為了守護這座城市的文化靈魂。